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我省中西部地区,介于东经98°52′-101°03′、北纬24°41′-26°42′之间。东邻楚雄州,南与普洱市、临沧市相连,西北则与保山市和怒江州接壤,北部紧靠丽江市。全州土地面积达2.9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超过360万人,有汉、白、彝、回等13个世居民族,其中白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一
独具特色的民族茶俗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以白族为主的各民族,拥有源远流长和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在白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无论是烤茶、三道茶还是雷响茶,每一种茶艺都深深烙印着白族人民对茶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中。他们精心种植茶、认真加工茶,拥有着源远流长且独具特色的茶文化。用心冲泡每一道茶,将茶艺作为一种表达敬意和友好的方式,体现白族人民对茶叶的尊重与热爱,彰显了文化的传承与交流。通过茶,白族人民向世界传递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大理全州气候特色显著,属于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节分明。这种气候使得大理大部分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温差小而日温差大,为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
茶产业发展情况
茶产业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茶园主要分布在南涧县、云龙县、永平县、巍山县、弥渡县、大理市和漾濞县,海拔1500~2700m之间的缓坡地带,茶区多为坡地和台地,坡向以东南、偏南为主,背风向阳,坡度在30°以内,茶区年平均降水量900~1700mm,年平均气温12~19℃,茶区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为优质茶叶的产出提供了有利的生态屏障。推广栽培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勐海大叶种等有性系良种和云抗10号、佛香系列、软枝乌龙、金萱、翠玉、铁观音等无性系良种;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涧、永平、弥渡。
截至2023年,全州的茶园面积达26.31万亩,采摘茶园面积为23.73万亩,绿色有机茶园面积不断提升,达17.17万亩,占采摘面积的72.36%;全州的毛茶总产量1.34万吨,综合总产值为29.81亿元,茶农人数达到了14.77万人,茶农人均纯收入超过4200元。
目前,全州通过SC认证茶叶生产企业47个、比2022年新增10个,茶叶初制所143个、比2022年新增14个,茶叶专业合作社132个、比2022年新增35个。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龙头企业4户,州级龙头企业12户,基本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使大理州茶产业的主体不断壮大,组织体系日趋成熟。
自2022年起,全州范围内已有超过20家茶叶生产企业实施了精制加工技改项目,不断提升茶叶初、精加工能力,同时增强对茶产品的开发力。目前,茶产品种类已逐渐丰富,有绿茶、普洱茶、红茶、乌龙茶、白茶等多种品类。为进一步推动大理州白茶产业的发展,成立了“南涧无量山白茶研究中心”。据统计,2023年全州成品茶的总产量达1.55万吨,加工产值15.39亿元,精制率85.48%,充分体现了全州茶叶产业的持续发展和优化升级。
三
茶马古道上的东方明珠与现代茶旅融合
大理白族自治州曾是南方丝绸之路与滇藏茶马古道的十字路口,这里不仅是茶的集散地,更是茶文化交流碰撞之地。随着茶马贸易的蓬勃发展,大理作为交通要冲的地位日益凸显,逐渐演变成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枢纽,以及滇茶北上输藏的重要贸易中心城镇之一。
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茶叶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茶旅融合发展也逐步加快。南涧县已创建无量山樱花谷、无量山藏茶谷,永平县打造了“离天空最近的茶园”“全国最大的佛香茶园”等茶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其中无量山樱花谷成为云南冬季旅游的网红打卡点。
踏冬而来,步入春的世界,苍翠满园,山谷因绚烂花事焕发新生。春节虽错过樱花盛放,但翠绿茶园中,晨雾散去,呼吸着湿润的茶香空气,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闲,云卷风清,一壶茶间。来南涧,追寻藏茶谷的欢喜时光,感受生态茶园的恬淡幽香,骑行美丽公路,乡野小院里围炉煮茶,品味慢生活的慵懒与松弛。
四
结语
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茶产业正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茶马古道历史而蓬勃发展。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的象征。白族人民对茶叶的热爱和精湛的茶艺,使得大理的茶文化独具魅力,吸引了无数茶客前来品味。同时,通过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大理白族自治州茶产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供稿:马瑞麟
编辑:宋佳
审核:南涛